当前位置: 首页>>学报采编>>学报期刊>>正文
文化产业在经济危机中的抗衰性研究

文化产业在经济危机中的抗衰性研究

曾 贵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广东深圳518060)

摘 要:经济危机发生后,以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为目的的传统产业会受到重大冲击。与此不同,文化产业却在经济危机中逆势增长,表现出明显的抗衰性。经济危机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文化产业的抗衰性,既为减缓经济衰退做出了直接贡献,又具有精神抚慰和激励作用,为人们战胜经济衰退提供了精神力量。文化产业之所以在经济危机中具有抗衰性,是因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具有“口红效应”,文化产业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功能。因此,我国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抗衰性作用,努力建设成文化产业强国。

关键词:文化产业;经济危机;抗衰性;现象;原因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105(2009)04-0001-05

Study on Anti -recess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Economic Crisis

Zeng Gui

(ShenzhenUniversity ChinaCenterfor Special Economical Zone Research ShenzhenGuangdong, 518060)

Abstract:Since the economic crisis emerged,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which meet the material needs of people will b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Differently,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grow against the situation, showing the anti-recession feature. Economic crisis became an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t has not only made direct contribution to mitigating the economic recession, but also has the role of comforting and encouraging people to overcome economic recession, to provide spiritual force. The reason why the culture industry has the function of anti-recession is that cultural products and cultural services have the "lipstick effect". Besides, cultural industries have the relative stability and the function of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Therefore,China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anti-recession func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strive to build into powerful cultural industries.

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ies; economic crisis; anti-recession; phenomenon; reasons

一、研究背景

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房地产、钢铁、传统制造业等以满足人们物质需要为目的的产业首当其冲,失业率迅速攀升,消费急速下降,生产显著衰退。然而,人们发现,与以上产业在经济危机中的表现相反,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文化产业却在经济危机中如寒梅绽放,逆势增长。无论是产值、出口额还是产业从业人数都增长显著,增长率远远高于同期GDP增长率。在一些新闻报道中,人们把文化产业的这种在危机中不降反升、逆势发展的现象冠名为“文化产业的抗周期性”或者“文化产业的反周期性”。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这一现象做出专门的学术研究。

本文试图从学术角度对文化产业在经济危机中的“反常”表现进行学术思考,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希望能为我国经济危机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鉴于“文化产业的反周期性”或“文化产业的抗周期性”在表述上的缺陷,本文把经济危机背景下的文化产业这一“反常”表现称之为“文化产业的抗衰性”。因为,顾名思义,“反周期性”或“抗周期性”自然会让人做出如下理解:当经济处于复苏或者繁荣时,文化产业就会衰退;反之,当经济处于衰退期,文化产业就会复苏或者繁荣。而这一理解有悖事实,实际上,整体经济情势越好,文化产业也会水涨船高,一荣俱荣,所以,“文化产业的反周期性”或者“文化产业的抗周期性”的表述容易引起误解。本文所采用的“文化产业的抗衰性”这一表述包含以下三层意思:第一,经济危机对于其它产业来说是危机,而对文化产业来说,却是发展的机遇;第二,在经济危机中,其它产业增长率急剧下降,甚至负增长,而文化产业却以远高于产业平均增长率的速度发展,对抵抗经济衰退做出了增长贡献;第三,文化产业通过其精神抚慰和激励作用,为战胜经济衰退提供了精神力量。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指称的“文化产业的抗衰性”是一个总体性概念。文化产业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很多行业的集合。在200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分类》这一文件中,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其内容包括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80个小类。在经济危机中,并不是文化产业中的所有部分都可以屏蔽经济危机的冲击而独善其身,其中广告业、音像业等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所以,说文化产业在经济危机中具有抗衰性,是从总体上作出的一个相对于其它产业而言的横向比较判断。

二、文化产业在经济危机中的抗衰性表现

(一)文化产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中的抗衰性表现——以美国为例

1929年,上世纪最大的一场经济危机肇始于美国,很快波及全球。经济危机重伤了美国的工业、农业和金融业,大量企业倒闭,失业率激增。国民收入从1929年的810亿美元剧减到1932年的410亿美元,人均实际收入从1929年的681美元锐减至1933年的495美元。经济危机对当时美国文化产业中的戏剧业和出版印刷业带来了很大冲击,但整体而言,经济危机给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美国文化产业从此起步,此后雄居世界文化产业的鳌头。在经济危机中,人们在文化消费中释放精神压力,寻求精神寄托,积蓄精神力量,从而刺激了美国娱乐业、广播业、音乐业、游戏业、博彩业、体育业、视觉艺术业等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些行业在经济大危机中逆势增长。在危机期间,发行量超过百万份的《华尔街日报》诞生。好莱坞崭露头角,成为美国文化产业的标志。米老鼠系列作品红遍全球,产生了卓别林、秀兰·邓波儿等一批电影明星。1929年,美国电影总票房比前一年增长58.2%。随后,票房冠军《金刚》和《乱世佳人》相继搬上荧屏,给危机中的人们带来了精神慰藉。华纳、迪斯尼、百老汇等著名文化企业在危机中迅速成长。此外,在罗斯福新政中,美国通过“联邦艺术计划”、“公共艺术品计划”、“联邦作家计划”、“联邦戏剧计划”等计划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美国后来领先走出经济衰败和成为文化产业强国奠定了基础。

(二)文化产业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抗衰性表现——以日韩为例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始发于泰国,随后扩散到日本、韩国等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其影响波及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作为东南亚国家的主要投资国和产品出口国,由于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货币在金融危机中大幅贬值,以造船业为代表的日本制造业受到重创,日本的外向型经济受到了巨大打击,经济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为了尽快克服经济危机,日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点从制造业转向文化产业,着手大力落实1996年提出的“文化立国”战略,先后出台了《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有关振兴文化艺术的基本方针》、《文化产品创造、保护及活用促进基本法》等法令。同时,在日本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大力引导下,各智囊研究机构和民间学术机构、大学开始共同开展有关内容产业的政策研究和产学研相结合的项目研究,民间财团和经济团体也开始组织有关数码内容、动漫产业的学术研究。在政府和民间双重推动下,日本的动漫和电子游戏产业迅速发展。2003年,日本销往美国的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高达431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4倍。文化产业为日本对抗经济衰退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文化产业大国。

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韩国经济陷入低谷。为了实现经济复苏,韩国在反思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后,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文化产业。1998年,韩国政府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略,先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文化产业发展计划,并推出了一系列落实发展战略和发展计划的重大举措。在“文化立国”战略方针的指导下,从1999至2001年,政府先后制订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并先后成立了“文化产业局”、“影视振兴委员会”及“文化产业振兴院”等专门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机构,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韩国高度重视游戏产业的发展,1999年,政府正式启动《21世纪韩国网络发展计划》。在《2002大韩民国游戏白皮书》中,发展网络游戏业被提升到国策的高度。韩国游戏产业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完成转型,开发了“星际争霸”等一批风靡全球的网络游戏,逐渐成为全球游戏行业的领袖。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韩国的影视业迅速发展,影视剧出口从1995年的21万美元,猛升到2003年的3098多万美元。目前,韩国已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大国。

(三)文化产业在当前经济危机中的抗衰性表现——以我国为例

此次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从虚拟经济深入到实体经济,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出口锐减,失业率上升,很多外向型制造业企业在危机中倒闭。我国2008年的GDP增长率直线下降,一季度为10.6%,二季度为10.1%,三季度为9%,四季度降到6.8%,5年来首次回到个位数。在其它产业普遍不景气,陷入困顿的同时,我国的文化产业却明显逆势增长,成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耀眼亮点。2008年,文化及相关产业总产值大约为6000多亿元。我国电影产量达到406部,跻身世界前三名;电影票房攀升到创纪录的42.15亿元,同比增长8.88亿元,首次进入全球电影市场前10名。不但实现了双增长,而且均创历史新高。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达到9部,几乎是之前5年的总和。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出版产业的实际销售收入达183.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6.6%。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的从业人数是996万,而到2008年,文化产业就业人数激增到约1200万人。商务部发布的《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年度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58.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6%,实现文化服务进出口48.16亿美元,同比增长29.5%。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1至5月份,文化产业平均增幅达17%,其中新闻出版总产值平均增长30%左右,销售增长20%,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电影产业高速发展,创作数量稳定增长,1至5月份,电影创作已达到160部的好收益,电影票房达到19亿元,同比增长40.3%。2009年5月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实现总成交额880.69亿元,比上一届的成交额增加175.3亿元,同比增长25.4%;参展人数达到351.75万人次,比上一届增加83万人次。

三、文化产业在经济危机中的抗衰性原因

(一)文化产业具有“口红效应”

所谓“口红效应”,也称“低价产品偏爱趋势”,即指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当经济出现危机后,人们会降低对经济收入的预期,消费将趋于谨慎,会减少或推迟对汽车、房产、家电等大宗商品的购买,相反,却会增加口红、化妆品等相对廉价商品的购买。因为,购买口红等廉价商品,不会降低消费者的财务安全感,消费者又可以从消费中获得精神放松和美感。与口红消费相类似,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价格相对低廉,且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人们可以从文化消费中获得心理安慰,振奋精神。在经济危机中,人们的薪水整体下降,工作不稳定,甚至失业,自然会减少高档商品和奢侈品的消费。而为了增补知识,减缓压力,人们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中去。因此,在经济危机中,网络游戏业、影视业、娱乐业、图书业等文化产业就因“口红效应”而逆势增长。例如,在危机期间,我国的影视业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票房收入屡创佳绩,尤其是《士兵突击》、《喜羊羊与灰太狼》、《疯狂的赛车》等影片深受观众喜爱。

(二)文化产业具有相对稳定性

房地产、汽车、服装等以满足物质需要为目的的产业会因原材料价格的涨落而波动,周期性比较明显。在经济危机期间,因为通货膨胀,上升的企业成本挤压了以上物质生产行业的利润空间,导致企业利润变薄或者破产。同时,物质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和收入需求弹性相对较大,一旦商品价格上涨或人们的预期收入减少,就会明显减少对物质商品的消费。相反,文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一方面,文化产业是一种知识和头脑产业,它的发展主要依靠人们对知识的开发和应用,关键在于创新能力,受生产资料价格波动的影响不大。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认为,文化产业是源自于个人创意、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这一定义表明,文化产业有别于传统产业,它依靠的主要不是土地、机器、劳力等传统生产要素,它的价值源泉在于具有创意的头脑对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另一方面,文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是一种习惯性的精神消费,且主要消费群体是那些具有较高的经济危机承受能力的人们。例如,在经济危机中,中产阶级会放弃购买汽车等大宗商品,但不会改变读报和上网等文化消费习惯,因为文化消费成了生活方式中的稳定部分。

(三)文化产业具有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功能

在经济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经济危机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期。在危机中,穷则思变,在传统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后,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各国政府被迫寻找新的经济发展突破口,调整产业结构成了政府的经济策略。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面临土地、资源等瓶颈制约,发展空间有限。此外,制造业的附加值不高,对资源消耗大,对环境破坏严重,因此,在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选择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具有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无污染等特点,自然成了具有较好经济发展基础的国家用来调整产业结构的首选产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纪性经济危机中,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奠定了文化产业头号大国的基础;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日本和韩国实行“文化立国”战略,在政府的强力引导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日、韩崛起为世界文化产业大国打下了基础。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我国加大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出台了一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采取了不少发展文化产业有效举措。国务院、文化部、财政部等部委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从税收优惠、进入限制、规划引导等多个方面支持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了破解文化产业的融资瓶颈,今年4月,文化部和中国银行共同签订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新闻出版总署今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各省市为了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许多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并加快了文化产业的改革力度。例如,深圳市于2008年7月4日公布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

四、研究结论和启示

(一)结论

作为“头脑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的知识和创意,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口红效应”,文化消费是一种融合于生活方式的习惯性消费,因此,文化产业在经济危机中具有抗衰性。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当前的经济危机中,文化产业的这种抗衰性得到了明显体现。它在经济危机中逆势增长,成为了经济危机中的美国、日本、韩国和我国的一个经济增长亮点,既为危机中的人们带去了精神抚慰和激励,又为这些国家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出了贡献。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借助文化产业的抗衰性,在经济危机中率先战胜了经济危机,成为了文化产业强国。它们占据了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在国际产业分工占有显著优势。

(二)启示

我国要学习美国、韩国和日本在经济危机中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具有抗衰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可以迅速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又可以为我国今后应对经济危机安置一个“减震器“,避免经济大起大落。经济危机是传统产业的“危”,却是文化产业的“机”。我国要抓住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升级我国的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政府要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制定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其次,要加强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扫除制度障碍,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微观文化企业主体。再次,要加强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培养,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新能力。最后,要充分发掘我国在五千年文明史中积累的丰富文化资源,同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音像技术和网络技术,把潜在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杨琳.第五届文博会圆满闭幕总交易额877.62亿元[OE/OL].中国深圳经济网:

,2009-5-18.

[3]周玮.中国文化产业今年以来平均增幅达17%[OE/OL].中国文化产业网:

,2009-06-21.

[4]李舫. 我国文化产业逆势上扬观察与思考:春花一点 景色万般[N].人民日报,2009-06-19 .

[5]熊澄宇.经济危机中文化产业的生机与转机[OE/OL].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9/04-17/1651300.shtml.2009-04-17.

【责任编辑 汪焰】


2009-10-21

作者简介:曾贵(1980-),男,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经济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产业。

来自:编辑部 作者: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