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报采编>>学报期刊>>正文
和谐世界是对新安全观理念的承继与升华

和谐世界是对新安全观理念的承继与升华

孟祥玲赵会玲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要:我国政府审时度势、高屋建瓴,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情况下,在对外思想方针方面,由新安全观发展为和谐世界,本文旨在阐述二者的内在关联,一方面,和谐世界理念承继了新安全观中和平、发展、合作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和谐世界理念是对新安全观理念的升华。

关键词:和谐世界新安全观 承继与升华

中图文分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105(2009)02-0027-05

Harmonious World is Accession and Distillation of New Security Concept

Meng Xiangling, Zhao Huiling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Wenzhou Zhejiang 325003)

Abstract:Our government considers the situation andoperates everything from a strategically advantageous position so as to pus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ecurity theory. With world multipolarization, economyand informaiotn globalization, the new security world concept is developed into homonious world concept. This paper is to illustrate the inner relationship of these two concepts. On on hanc, homonious concept is to access the new world concept which is pace,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on; On the other hand, homonious concept is the distillation of the new security concept.

Keywords:Homonious world; New security concept; Accession and distillation

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政府以实现人类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为己任,根据国际安全形势的新特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积极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进而在新世纪之初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新理念。和谐世界理念是对新安全观的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新安全观是和谐世界出发点,它为构建和谐世界指明了基本路径;和谐世界则是新安全观的落脚点,构建一个稳定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倡导新安全观的根本目的。

一、新安全观与和谐世界的内涵

()新安全观是与传统安全观相区别的共同安全观念

我国倡导的新安全观吸收了各国综合安全的合理主张,在安全内容和实现安全的途径两个方面,强调以不同于冷战思维的新的观念与战略来维护和促进国家安全。

1.在安全的内容方面

我国的新安全观是一个综合安全观。在注重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同时,也注重政治和社会稳定、经济安全、网络安全、能源环保、信息安全等问题;在地区和国际安全问题上,我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并使之成为全球和地区安全的政治基础和前提;各国在经济领域加强互利合作,相互开放,消除经济交往中的不平等现象和歧视政策,逐步缩小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谋求共同繁荣,作为全球和地区安全的基础。

2.在实现安全的途径方面

我国的新安全观在承认军事安全的适当地位的同时,也把国内政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国与国政治、经济和危机关系的改善作为实现国家安全利益、促进地区和全球安全和稳定的重要途径。“中国支持在平等参与、协商一致、求同存异、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地区安全对话与合作。

(二)我国和谐世界理念的科学内涵

1.提出过程

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出席雅加达亚非峰会,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2005年7月,和谐世界理念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2006年8月,胡锦涛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

2.丰富内涵

在政治方面,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借鉴,建设各国和谐共处、公正、民主的世界;和谐世界应该是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在经济方面,提倡互利合作,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应该加强协商,扩大合作,努力建立一个公正、公开、合理、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而不是动辄采取单方面制裁措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应该使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普遍受益,而不应造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得两极分化。在文明方面,提倡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取长补短,倡导开放、包容的精神;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应该得到大力提倡,以消除疑虑和隔阂,使人类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睦,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安全方面,提出实行全球新安全观,建立和平、稳定的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超越国界的界限,国际安全问题的综合性、整体性、关联性上升,各国在安全上的相互联系与依存日益密切。在环保方面,主张各国应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国际社会应该高度重视破坏人口过快增长、资源相对减少、环境污染加重和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问题。

二、和谐世界理念承继了新安全观中和平、发展、合作的精神内核

中国新安全观与和谐世界理念都是我国领导人针对和平与发展大时代主题和国内外形势的变迁而提出的外交思想战略,是对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和发展,都是顺应和平、发展、合作时代潮流而提出的。因此,有许多共同的源发性因素。

(一)在国际政治层面,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

二者都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都应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各国内部事务应该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而不是由一两个大国说了算,单边主义应该摒弃,多边主义原则应该大力弘扬。新安全观主张互信、互利、合作,反对恃强凌弱,以大欺小;中国倡导并推到建立的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其中,构建一个民主的世界,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建设和谐世界的核心议题,民主是和谐世界的核心价值。

(二)在经济发展层面,都有求和平、共赢思想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二者都主张各国应该加强协商,扩大合作,努力建立一个公正、公开、合理、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而不是动辄采取单方面制裁措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应该使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普遍受益。中国新安全观认为,安全与发展互为目的和手段,只有世界的均衡发展、共同发展而非少数国家和少数人受益的发展,才能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世界。2003年唐家璇在联合国安理会反恐问题外长会议上的发言中曾指出:“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是反恐的基础。哪里有落后贫穷哪里就会有冲突、动荡。只有在经济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根源。只有缩小贫富差距,推动社会公正与公平,才能使恐怖活动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真正实现共赢、共享、共存的全球发展战略,才能让恐怖主义失去藏身之地。”[1]

谋求和实现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理念的核心所在。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是繁荣,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这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心声,也是当前各国所关注的首要问题:正如胡锦涛指出:“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使各国利益相互交织,各国发展和全球发展日益密不可分。”[2]

(三)在文化层面,都尊重文明多样性

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强调“和而不同”“兼容并蓄”,二者都主张,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交流应该得到大力提倡,以消除疑虑和隔阂,使人类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睦,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应该秉持平等、开放、包容的精神,尊重各国根据国情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

(四)在安全层面,都摈弃冷战思维主张共同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国际社会是各主权国家和其他各种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各国的安全在体现本国独立性的同时亦受到整个社会系统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安全领域,二者都主张“安全必须是各国的普遍安全,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享受安全的平等权利”[3].各国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安全威胁,摒弃冷战思维,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通过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通过合作尽可能消除或降低恐怖主义活动、金融风险、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威胁,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与稳定。

(五)两种理念的提出,都是中华文明传统价值观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的外交思想固然根植于本国文化的土壤;我国新安全观与和谐世界两种理念的指导思想、价值追求,乃至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追求。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崇尚和睦,在对外交往中始终秉承“和为贵”、“强不执弱”、“富不悔贫”的精神,主张“协和万邦”、“和而不同”,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主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的生动体现。新安全观与和谐世界的主张,更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六)两种理念都具有国际视角

在冷战时代,本着非敌即友的冷战思维,我国的对外关系主张主要强调自身,没有注重本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系。随着全球化浪潮迅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世界各国需要密切合作,中国与他国联系更加紧密,促使我国外交思想开始注重中国与世界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新安全观将国际安全与我国安全联系起来,和谐世界理念将我国国内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世界和谐发展联系起来;从研究“单位”看,迄今为止的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体系,都未能超越“国家”、“文明”或“国家集团”等狭隘视角,与这些理论相比,和谐世界从一开始就以“世界”、“全球”、“全人类”为研究单位,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超越民族、国家甚至文化、文明视角,它是一种更宏大、更久远、站位更高的全球视野,是一种对人类命运和前途的全面思考

三、和谐世界理念是对新安全观理念的升华

我国和谐世界思想是对第三代领导集体新的国家安全思想的进一步阐发。

(一)和谐世界理念内涵更加丰富、视角更加宏观

我国过去的外交主张都很好,但没有把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问题完整地包括在内。和谐世界是对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上所倡导和践行的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秩序观、新文明观的综合表述,是中国外交理论创新的重要探索。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周丕启副教授从战略学角度指出,和谐世界是对新安全观的继承,但更重要的是从哲理层面发展了新安全观。[4]新安全观主要是就安全领域表达国与国间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新思想,和谐世界把这种思想进而扩展到国际关系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的全面领域,反映出我国领导人站在国际全局视角去观察和处理问题,表现了我国领导人高屋建瓴的卓越品质。

(二)和谐世界理念更加清晰申明我国对外战略的目标,有力回应中国威胁论

我国领导人邓小平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内是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对外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三十年来的实践表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能够走得通的,在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实力不断壮大,并没有向外输出战争,中国的发展模式不同于人均消费石油25桶的“美国模式”,有别于向海外移民、到处建立殖民地实现自身发展的“欧洲模式”,也不同于一股劲地搞军备竞赛、对外“输出革命”的“苏联模式”,世界其他任何国家并没有因中国的发展而衰落,反而,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提供广大的市场和劳动力资源;中国迄今为止的发展都是通过和平手段获取了所需的资金、技术和各种现代化所需的资源;无论从历史、当前和长远来看,中国与世界各国都存在共同发展空间。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使我国一贯对外申明的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始终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而要取得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双赢,必须要象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指出的:“我们要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国倡导和践行新安全观必将以构建和谐世界为最终理想和实际目标。

倡导为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所接受的和谐世界理念,比新安全观更有助于破解“中国威胁论”,消除外界对中国的疑虑和误解,使世界能更为准确地了解中国。和谐世界一方面明确了中国在未来国际体系中的国际定位,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中国参与国际秩序和国际制度建设的积极主动而又谦和的外交姿态。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致力于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中国反对各种形势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5]

(三)和谐世界理念更加强调国际合作原则

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性的增加,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应对全球性问题,没有各国的合作是不可能的,对抗、战争还是对话、合作,关乎世界的未来。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国家之间利益彼此交织、安全相互依存的因素在不断增加,只有合作才对双方有利,战争和冲突无论对于小国弱国还是大国强国都是灾难。当前世界既面临传统安全,又面临非传统安全,任何国家都无力单独应对。共同发展更需要加强国家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这是朝向各国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和谐世界理念顺应时代潮流,突出强调中国外交要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寻求互利共赢。

(四)和谐世界思想更有利于我国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反制美国的民主化战略,并可作为支撑我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平台。

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中国逐渐成为世界性大国的地位相称,在应对国际新问题、对国际关系和国家战略格局等政治理论中也应有自己的鲜明观点和理论创新,以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建设。和谐世界理念提出后,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理解和接受,这本身就反映了我们的影响力、感召力在不断扩展。和谐世界理念所提出的目标和展示出的观念超越了西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三种主要国际秩序范式;和谐世界理念回答了世界和平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与挑战;和谐世界外交战略宣示了中国政府对待这些挑战所持的原则态度和政治主张,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新思路。

综上所述,我国外交战略思想由新安全观发展为和谐世界理念,是新形势下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升华,和谐世界理念不仅继承了新安全观思想中的互利共赢、合作发展核心思想,而且增添了新内容,促进我国与世界相互联动,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繁荣,为人类共同进步作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贡献。

参考文献:

[1]唐家璇.唐家璇在安理会反恐问题外交会议上发言[N].人民日报.2003-01-21(3).

[2]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2005-9-16(1).

[3]江泽民.推动裁军进程,维护国际安全—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3-27(1).

[4]王星宇.“‘和谐世界’理论与中国新外交”研讨会综述[J].现代国际关系.2007.6.

[5]陈文星.党的十七大关于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理念[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1.

【责任编辑:施凯】


:此论文为2008年浙江省社科联课题“新安全观与和谐世界的关联度研究”成果,课题号为08N109。

收稿日期:2009-3-30

作者简介:孟祥玲(1968-),女,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外交思想战略及思想政治教育。

: 10.5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王星宇.“‘和谐世界’理论与中国新外交”研讨会综述[J].现代国际关系.2007.6.

[5]陈文星.党的十七大关于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理念[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1.

【责任编辑:施凯】


:此论文为2008年浙江省社科联课题“新安全观与和谐世界的关联度研究”成果,课题号为08N109。

收稿日期:2009-3-30

作者简介:孟祥玲(1968-),女,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外交思想战略及思想政治教育。

来自:编辑部 作者:孟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