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问题初探
李典芝*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摘要:大学生创业问题是全国高关注问题之一。大学生创业问题涉及到教育各个环节,如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践实训等;也涉及社会,如政府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金融系统中的大学生创业支持的保障体制完善;学生个人的意识增强,自主创业能力的提高等。大学生创业是一个行为和观念问题,更是社会的体制结构问题,需要全面推动和机制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文分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105(2009)02-0040-04
The Explor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for College Students
Li Dianzhi
(We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Wenzhou Zhejiang 325035 )
Abstract:Entrepreneurship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a matter of public concern, which involves many sections of education such as specialty setting, course arrangement, training and so on. Meanwhile, the whole society will affect the employment, for example, whether the government policy could be carried out, financial support for employment of students, individual sense for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ability of self-entrepreneurship, etc.. Entrepreneurship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nly a kind of behavior and concept problem, but also regarding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support system.
Keywords:Entrepreneurship for college students; Currents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2009年新增的毕业大学生又将达到610万人,加上前几年沉积下来未就业的480万毕业生,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成为今年全国关注的之一。党的十七大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特别指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就业者成为创业者”。随之,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各地政府部门相继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园区、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等,以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部分高校也创立了自己的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
一、大学生创业的特点及意义
所谓创业,简言之是“开创一种新的劳动方式,或者是一种新的劳动行为”。大学生的创业,就是大学生通过注册自己的公司,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综合社会交往、市场营销策划等各种能力,参与市场运作,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创业是创业者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判断的行为。
当代大学生创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即大学生年轻气盛,知识结构新,思维灵活,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较少,富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同时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个性化的创意,在创业竞争中具备相当的竞争力,这些是大学生创业优势的集中体现。
大学生一旦创业成功,不仅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可以有效带动其他人、特别是同龄人就业。这种影响力远比创业本身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要大得多,尤其是对于其他大学生,大学生创业者的创意、路径、方法、管理、抗挫能力等都具有借鉴性。
二、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分析
尽管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高校也日益加强大学生创业的指导和扶持,但有调查显示,毕业后选择自主的大学生只有8.4%。生的比例只有2%~3%,目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比例更是降到了0.3%[1]。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并不乐观。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
缺乏经验是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大学生富有理想,但往往过于理想化,他们对具体的市场也不了解,缺乏开拓市场和分析市场的能力;还会过高地预测市场效益,容易忽视对于潜在的风险,对于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辩证客观的分析和看待。由于缺乏创业经验,大学生创业会走很多弯路,有的甚至由此而败下阵来。缺乏经验的另一特征是,大学生没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市场营销策略,不能在创业的过程中进行营销创新、技术创新,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市场战略,因而很容易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二)创业资金有限
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包括家庭资助、金融机构贷款和风投等。目前大学生创业融资难,他们要创业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如果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创业的资金短缺。由于大学生创业者未来的还款、盈利能力预期较低,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往往不愿意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投资。值得一提的是,诚信危机也成为大学生创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因素。考试作弊、简历造假、欠贷不还、恶意欠费等不诚信现象,使得金融机构向大学生发放创业贷款显得特别谨慎。
(三)缺乏必要的创业教育
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确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大学作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探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模式。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并未将创业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大学生通过大学阶段学习获得的创业知识和能力还远不能满足创业的要求,比如有些毕业生对国家的扶持政策了解较少;有的对创业的合法程序缺乏认识,相关工商登记,法律法规、税收政策都不是很清楚。创业教育在我国实施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为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成功率,除开展系统的创业教育,还必须给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及时的创业指导。
(四)创业环境不好
创业环境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直接支持、中央政府的创业政策、新企业审批)、政府项目(政府项目中的服务型组织)、教育与培训(创业与工商管理教育)、研究开发转移(研究开发转移的条件、知识产权保护)、商务环境(商务环境中为创业企业提供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和文化与社会规范(社会文化中个人与集体的责任关系)”等各个方面[1]。与发达国家相对完备的创业教育、创业服务机制相比,我国的创业服务体系和机构还不健全,在提供创业信息和创业指导、营造创业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服务等方面还不够规范。但我国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正不断出台一系列政策,创业环境逐渐在优化。
三、大学生创业的对策研究
(一)加快高校创业园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
加快高校创业园建设,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与功能优势,积极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同时和政府相关部门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明确创业园的管理权属。高校创业园建设要突出产业特色,通过多种形式,加快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具体包括举办创业教育培训、创业计划大赛等;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平台等,加速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开展企业,如专业培训、创业论坛、高技术项目推介等,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整合已有的企业资源,为学生引进创业项目,并提供综合性创业指导服务。高校建设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办公场所、日常办公设备,提供创业辅导顾问团、创业辅导课程等配套服务。
高校创业园应该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起到沟通大学与社会的桥梁作用,充分发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企业孵育孵化的服务功能。还应注重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有效引导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创业动力,缓解社会和家庭压力,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投资体系
为了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应该系统建立一个服务体系,构建一个健全的创业投资体系。具体来说,第一,政府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政府直接投资、政府贷款、税收优惠,贷款担保、股权担保等;第二,金融机构应该积极构建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贷款机制,通过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根据其诚信指数,来决定其创业投资额的发放;第三,高等院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会,扶持学生参与市场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诚信融资机制,为前景看好的创业项目提供低息贷款;第四,创业大学生有务实精神和责任感,要对公司、员工、投资者负责。必须踏实做事,周密规划创业资金,严密把握资金的流向,提高个人信贷诚信指数。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力
推进大学创业教育,必须满足以下要求:第一,在培养目标上,侧重培养高层次的创业型人才; 第二,在课程设置上,要积极开发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第三,在培养的方式上,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的差异,设计多样化、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采用弹性化、柔性化的教学机制,因材施教。
创业教育模式不能千篇一律,必须结合各自的办学层次与特色,探索富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将是我国高校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四)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和信心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在自主创新、自由创业能力的培养上显得较为薄弱。高等院校应该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适当地在在课程学习中融入一些市场动态、融资、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逐渐树立起自己创业的意识与信心。同时可以利用学校既有的资源优势和科研力量,建立“创业辅助机构”,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信心的树立,一方面要以个体素质和自身实力为基础;另一方面则需要社会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政府必须不断出台和完善就业政策,加大户籍管理、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的同时,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咨询服务等“一条龙”服务,并配合有关部门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实施免征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策,同时积极促成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政策的落实。
注释:
[1]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中国创业活动评述--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要点[J].中国人才.2003,(8).
参考文献:
[1]朱先奇.构筑中国特色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N].光明日报.2008-04.
[2]刘沁玲.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对策.2006,(5).
[3]欧清华.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障碍与对策探微[J]..2004,(03).
[4]吴佳.浙江省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8.
[5]顾建国.大学生创业机制构建:高校与政府的作用[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责任编辑:邱开金】
收稿日期:2009-4-5
作者简介:李典芝(1975-)男,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