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
施杏姑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的语文课,承担着培养学生作为高职学生第一关键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的责任。然而高职语文教学现状片面强调人文性、文学性,忽略语文作为基础课的工具性,本文拟从职业汉语能力对知识经济时代的高职生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职业课程教学策略和课程评价机制三方面,主张高职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
关键词:高职语文;职业汉语能力;职业汉语能力培养
中图文分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105(2009)02-0044-04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Professional Chinese 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hi Xinggu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Zhejiang 321004)
Abstract:Chinese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akes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bility. However, most teaching partial emphasizes humanity; literature which neglects the tool function of Chinese course.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ourse, teaching strategy and evaluation system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Chinese ability on aspect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ability on knowledge economy.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Chinese; Professional Chinese ability;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Chinese ability
上世纪90年代,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数以千计的职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八种核心能力,这八种能力是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在这八种核心技能中,交流表达能力居首位。交流表达能力是“技术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必备能力。而培养学生交流表达能力,主要依靠高职语文课。然而,据调查,有31%的高职学生认为自己在高职院校是学专业的,语文和专业是两码事,学不学语文无所谓。因此,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对职业生涯的重要性;高职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为学生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一、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对于基础教育语文教学,高职语文更强调人文性和审美性。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认为,当代中国语文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国家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目的在于通过学习经典作品,全面提高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于是,多数高职语文教学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而忽略语文的工具性。
高职语文教学强调人文性,无可厚非,然而,只强调人文性,便忽略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因为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懂技术、能操作和会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高职语文教学既要考虑学生生命的需要(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的生存的需要(职业的需要)。对于绝大多数的高职学生而言,需要通过语文课获得生活的基本本领,形成未来职业生涯的核心能力。高职语文课并不是培养文学家和语言学家,而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人,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需要的语文能力,即职业汉语能力。
二、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职业汉语能力的内涵
职业汉语能力是指在职场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是指在一定情景中、一定语言背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包括:1.运用语言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2.对语言环境的适应能力;3.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学习任务的能力。
(二)培养职业汉语能力的意义
语言交流沟通是社会交往的首要前提。国际职业教育界关于关键能力认定的实践证实,把语言交际能力作为第一能力要素。职业汉语能力是一个人胜任职业工作的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它对各种职业活动都产生影响,成为各行各业选人用人时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提高交流表达能力,是取得职业成功和家庭幸福的重要途径。
职业汉语能力是一种从事各种职业都需要的通用语言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表达交流能力。作为一项能力,它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学生懂得语言的规律,能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这个规律,最终才形成能力,而这个过程需要在教师教学中加以培养训练。因此职业汉语能力的内涵决定了高职语文教学需要培养职业汉语能力。
高职语文教学培养职业汉语能力,使学生具有运用母语进行交流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获得外界信息和指令、进行社会交流和沟通的水平,成为学生面对职业变革,应对市场竞争和社会挑战,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
三、高职语文教学培养职业汉语能力的策略
(一)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语文要培养作为第一关键能力的职业汉语能力,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应建立“立体化”课程体系,以大学语文为基础课程,以拓展学生职业汉语能力素养为横,以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实践为纵。
第一,建立以大学语文为主的基础性课程。高职语文要回归其本真状态就必须区别于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应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中的基础性作用。因为语言交际能力是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第一关键能力,而这个能力培养的最佳载体就是大学语文课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应强调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只有这样大学语文才能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建立拓展学生职业汉语能力素养的课程。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第一关键能力,必须有丰厚的积累、宽广的知识面和良好的语感,比如优秀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储存起的语言模型等等,而这些素养仅靠大学语文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拓展学生交流和表达的素养,必须要有与之相关的课程。比如演讲与口才课程、应用文写作课程、阅读理解课程等等。
第三,建立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实践的课程。语言作为能力尤其是交际能力是一种内化的素质,是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积淀形成的,它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而交际的要义重在实践,在交际中学会交际。所以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培养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或职场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传授口语交际知识。所以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比如可以利用技能实训课程,利用大学社团文化开发相应的课程,如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模拟招聘会等等方式。创设学生交流和表达的情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实践和巩固。
高职语文课程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从而做到培养作为第一关键能力的职业汉语能力。
(二)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策略
1.教学内容
高职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要培养学生职业汉语能力,高职语文教学内容必须分三大模块即基础模块(必修内容)、职业模块(限定选修内容)、拓展模块(任意选修内容)实施,基础模块通过阅读提高搜集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职业模块中创设职业情境,培养职业岗位应该具备的语文应用能力,通过情境中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方法的能力;拓展模块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怀。这就体现了规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较好地适应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变革提出的要求。
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注重“文从字顺”、明晰确切,流畅得体;应该更加注重“语言”而不是“文学”,重视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汉语阅读和表达的能力,运用汉语进行学习、工作的能力。
2.教学方式
(1)创设情境强化交流表达能力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情境,使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言说话训练中,积极地进行观察交流,这样他们的表达交流能力才能提高。因此高职语文教学的首先要创设活动情境,培养交流表达能力。比如在课堂上举行“职业竞聘模拟大赛”、“面试过关赛”、“创业园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在情境教学中锻炼学生汉语表达能力。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语言环境。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语言生动形象,直观逼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激发了说话的兴趣,使学生在特定环境中,不断勃发奇思妙想,提高了口语表达的效率;
(2)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巩固交流表达能力。
交流表达能力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形成、提高。必须通过大量实践训练才能内化为能力。高职语文教学应以“走出课堂,进入社会”为宗旨,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专业对口单位实习、文艺下乡活动等,使学生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进行交流表达能力培训,课堂上下,校园内外,街头巷尾,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化为交流表达训练的素材,丰富交际语言,积累交际经验,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使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评价机制
当前高职院校对语文学习能力评价存在一些问题,评价内容上倚重课本知识,评价方法上以纸笔考试为主,而且大多采取终结性评价。而职业汉语能力作为一种能力,必需寻求一种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方式。因为能力的形成是一段漫长的过程,所以可以采取形成性评价。建立学生的个人学习档案,教师明确每阶段目标和任务,利用评价手段,考核学生和目标情况的差距,从而帮助学生诊断问题、修正不足、发扬长处,使评价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学习程度,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此外,还应重视发展性评价,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强调综合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参与互动性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化过程性评价,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只有这样,需要制定一套符合课程评价原则要求的考评机制,这套机制既要体现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又要实现课程能力培养的要求,并且能对整个高职汉语能力的培养起到指导性的评价作用。
作为核心能力的职业汉语能力,正在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高职院校结合自己的目标特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让其成为决定学生的工作绩效和事业发展的能力,最终成为决定学生的终生成就和终生发展的核心技能。
参与文献:
[1]谢小庆.职业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谢小庆.细说ZHC [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专家委员会.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大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袁昌仁.试论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建构[J].陕西教育.2002.
[5]何海翔.基于职业汉语能力的高职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8.
【责任编辑:孙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