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报采编>>学报期刊>>正文
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之管见

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之管见

麻小珍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要: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是高职生众多素质中最核心的素质之一。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全程的教育培养。如何从高职生的角色转变、职业认同、职业情感培植、个人职业规划设计等各个方面渗透职业素质的养成意识,加强学校的积极干预,这是本文主要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途径

中图文分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105(2009)02-0048-04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nssional Mental Qualities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Ma XiaoZhen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Wenzhou Zhejiang 325003)

Abstract:Professional mental quality is the enssential quality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which is dependant on whole educational cultivation. This paper is to illustrate professional mental qualities on aspects of role transfer, profession recognization, professional emotion cultivaton and individual vocational plan and to strengthen administrative interference.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Professional mental qualities;Way of cultivation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发展模式转型和现代人才培养、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等方面,其作用日益显著。但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新兴的教育类型,在内涵建设上也就难免优劣并存,特别是高职教育办学体系的完善程度及社会的认同感,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受其影响,又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学生就学的心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养成,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要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职业教育中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问题更需要加以重视和关注。

一、高职生职业心理的主要特点

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必然会反映到就业上来,影响着高职生的职业心理。具体来说,高职生的职业心理特点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职业情感深厚

高职学制一般为三年,高职学生从报考志愿时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到进校后的职业定势,再到通过专业学习的培养,职业能力逐步形成,他们的职业认知到职业情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心理问题发生,但在绝大多数高职生的情感世界里,他们对自己就读的专业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总会慢慢地培植着一种深厚的感情。由于这种情感基础是建立在专业文化渗透和职业行为引导之中,职业教育的主导性对高职生情感丰富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职业成就感强烈

由于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高职学生自我发展目标的务实性影响十分明显。首先,他们逐步懂得高职的学习并非是纯文化的学习,而是如何在专业理论指导下,加强实际能力的学习意识日渐增强;其次,在成就事业的择向中,高职学生的准职业人意识也逐步增强,职业心理素质也随之由概念化、抽象化逐步变成形态化和具体化。

(三)价值观取向开始逐渐贴近职业的具体化

价值观是影响高职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职业认同和相关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职业文化和专业科学的影响下,学生从理想型开始向现实型转变,从泛化的职业到分化的职业来思考和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这种变化虽然是渐进的,是潜在的,但它对高职生的学习影响巨大。正是这种动力,使高职学生在成长中虽然经历很多的干扰和困惑,但最终能走出误区和迷茫。职业素质的核心要素的价值观确立,使绝大多数的高职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业,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生常见多发的职业心理问题

总体上,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的一部分,他们有着许多与其他同龄青年学生相同的心理发展特点:一是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二是人生观基本形成但不够稳固;三是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评判事物易带主观片面性;四是情感丰富但易受外界干扰情绪波动大;五是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够稳定。

尽管高职生也是我国优秀的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然而由于高职生面临独特的成长现实和受到特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在职业心理素质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职业角色认同的困难

高职生在高考时的升学理想与升入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无多少直接的显现差异。但进入高职学校后,学生报考的志愿和发展的理想,发生了冲突。高职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而普通高校是培养综合化学习、学术型人才,但人们往往更倾向于认同后者的人才类型。再加上受高考学生录取批次的影响,社会上往往错误地认为高职学生是“次类学生”,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低一等教育”。这些观念投射到高职学生心里,许多高职学生虽然进了大学,但心里高兴不起来,甚而还有自卑情结。在这种心境下,高职学生虽然人进了高职院校,但心理上并没有真正认同和接纳高职教育,容易产生角色认同困难,由此,高职新生的许多问题如新环境适应问题、新人际关系协调问题等就很容易发生。

(二)伤痕心理重,信心不足,意志力弱

高考抱负、择学愿望与进高职院校的现实产生的矛盾,在众多的高职生心里会留有一定的“伤痕”和“阴影”,他们把进高职院校看成是“无奈的选择”。在这类学生成因分析中,他们大多把高考时的“没有正常发挥”、“家庭经济问题”、“报考志愿问题”、“考时身体状况不适”等等当成是主要因素。这类高职学生综合的特点就是进了大学没有成功感。信心是成就人的动力源,这类高职生信心的缺失对于他们完成高职学历的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十分可怕的。心有所想,行有所举,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走出成长困惑较为艰难,在学习过程中专心于专业学习的意志力也是不足的。目前,普遍反映的高职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就影响因子分析,成长受挫、自信心的缺失、意志力的薄弱是主要因素,而且是相互影响的。

(三)职业文化与准职业人心态的矛盾与冲突

与普通高校的教学相比较,高职的职业教育不是概念化、抽象化的。专业设置上,高职的专业趋向更为具体,培养目标更为明确;课程安排上,以任务驱动、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统领的专业课程模式,使高职的应用性人才培养能具体贯彻到课程之中;教学的方式上,教学做合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连体式”的教学,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见,以高职教育的职业文化为载体的教育形式,教学转型成为刚性的要求。相形之下,高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后,面对全新的高职教育,并没有及时调整心态以准职业人的心态来适应。由此,部分高职学生厌学情绪高,固守高中学习方法而影响学习效果的学生也不少。

(四)就业的压力和困惑

高职学生进入高职后不可回避的是将“读什么专业”和将来“做什么”联系起来。当他们在学习过程的所见所闻及师兄师姐们的言传身教、社会就业现状的感同等,高职学生就业的压力将伴随着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困惑也不少。就心理问题层面看,“错位就业”的事实使在校学生会产生“我还需要学好专业知识吗”、“学好专业知识能有多少用场”的疑惑;择优录用的政策规定在现实里常常被五花八门的“潜规则”所代替,对于刚刚面对社会的高职生来说,他们的抵抗力显得“弱不禁风”;有抱负感的高职生确实也不少,他们决心在所学专业里成就自己的事业之心也十分坚强,但社会为他们提供的起步平台在哪里,为此也免不了心理徘徊。

三、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思考

针对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问题的多发性和多样性,高职教育过程学校必须加强引导和干预。

(一)强化高职生的健康心理教育

高职生健康的职业心理,是合格高职生培养的重要条件。学校应着眼学制,全程统筹安排好职业心理的相关课程。在第一学期就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习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及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内容。学校应积极建设健康向上、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同时应将心理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除开展一系列心理教育知识讲座和活动外,应针对学生中一些具有共性的常见问题如自卑感、人际关系紧张、环境适应难、青春期情感危机、职业学习困惑等问题,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特别要发挥好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作用,指导学生从心理的困惑中摆脱出来,从而达到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之目的。

(二)重视让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并非是意念的东西,它是以教育活动为载体的一个要求和目标,一旦与实践结合,其水平和层次是可检测的。无论是课堂教学或是实践教学,学科教学职能中必须充分挖掘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要求。例如社会实践课,积极引导大学生利用好每个假期或工学结合去参加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体验职业工作者的乐趣所在。只要他们树立“职业神圣”的观念,就会有用之不尽的力量和智慧。无论是通识课程还是专业课程,教学是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服务的,学校和教师要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职业素质教育,担负起职业素质教育和培养的责任。

(三)重视高职生职业生涯心理辅导

职业生涯设计对于高职生来说,是职业心理发展水平的总概括。将来做什么?要成就什么?这既是明天的话题,也是学生进入高职后每天必须面对的话题。就教育手段而言,可以通过选修课、讲座、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等形式来展开。首先,要开展好职业发展式心理辅导。职业发展式辅导是把职业发展看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座和职业能力倾向训练等,对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人格进行心理分析,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并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个人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其次,要开展好自我发展式心理辅导。自我发展式心理辅导是通过发展个人的完整职业自我概念,主动对自己的未来负责,达到和实现自主开创和发展的目标。自我发展式心理辅导关注的是个人内在品质的发展与完善,重视的是个性心理与职业的适合度。具体做法是通过个别辅导,根据当事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定位,并制定出短期和长期目标。再次,要开展好能力拓展式心理辅导。能力拓展式心理辅导的重点主要是从职业对个人素质要求的角度进行辅导,设计相关的训练计划,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澄清自我价值趋向,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设计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心理素质和就业能力。

(四)强化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

高职学生在职业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之一,与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机制的不完善有直接关系。高职生是即将走上职业岗位的“准职业人员”,必须建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系统,除了给以专业技术的教育帮助,也要给以职业心理素质的关心。在加强学校就业指导行政职能科室的同时,配备经过专业训练的职业指导教师与工作人员,使之成为学生面向就业的帮助者和指导者。职业指导的流程可分为职业心理咨询、就业行为指导、就业信息处理、社会就业信息网络建立、推荐就业、就业指导课教学等内容。本研究特别认为应该将《职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程体系,以此全面推动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问题虽然是高职教育的一个范畴,但在实施中它与整个高职教育密切联系。尤其是心理问题并非完全依靠外力干预和影响就能解决问题,它是内在的、深层的,同时又是理念的、也是行为的,因此职业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要全程抓、全程渗透,高职教育要从体制上、课程上给以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邱开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

[2]叶杰英.论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准职业人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责任编辑:成荣芬】


收稿日期:2009-5-18

作者简介:麻小珍(1977- ),女,实习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来自:编辑部 作者:麻小珍